新闻动态

你为什么会“上瘾”?——心理问题的非心理化表现

发布时间:2023-02-27 15:16:41 阅读:483次


  社会文化偏好称赞“坚强”“勇敢”这类品质,当人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容易被认为是不够坚强、脆弱等。

  (我认为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盛行,某种程度也是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否定,试图把心理疾病视为身体疾病。)

  作为群居生物的人类来说,融入集体是刻在基因中的天性,这种天性教会我们表现出社会认可的方式,避免被社会排斥的方式。

  因而,不被社会接受的心理问题,就像见不得光的产物,常常无法直接表露出来,不得不以其他形式体现。

  01

  成瘾问题

  各种成瘾问题,不论是物质成瘾(毒瘾、酒瘾、烟瘾等),还是行为成瘾(赌瘾、性瘾、网瘾等),其背后原因,往往离不开心理问题。

  尽管大脑犒赏机制,是导致成瘾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大脑犒赏机制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

  是什么原因,导致成瘾者的犒赏机制出问题,被过度使用?

  不论是临床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发现那些有着成瘾问题的人身上,常常存在心理问题。

  甚至可以说,在成瘾者发展出成瘾问题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心理问题的痛苦,使得成瘾者把成瘾物质/行为当成摆脱痛苦的“速效药”,进而导致成瘾问题。

  成瘾物质/行为,因为能够给成瘾者快速带来愉悦感,抵消痛苦感,从而被成瘾者不断使用,最终成为“短期有利,长期有弊”的成瘾问题。

  以网瘾为例。大家环顾身边人,越是沉迷手机的人,是不是越是现实生活不如意的人?

  可能大家自己都有体会:心情不好的时候,一直刷手机刷到凌晨,哪怕没有什么感兴趣的内容。

  为什么?

  沉迷手机内容,迫使自己的注意力停留在手机上,避免体会内心痛苦。

  一旦从手机上收回注意力,缺少外界信息占据大脑,负面、消极的感受很容易占据大脑。

  再说毒瘾。为什么很多富人、明星,名利双收,以我们这些普通民众的视角来说,他们已达人生巅峰,应该很快乐才对,为什么还要吸毒获得快感?

  空虚、无意义、无价值。

  正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需求,实现目标后的快感也就降低。普通人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他们很容易实现。

  他们的快乐源泉从哪来?现实中难以找到,便沉溺毒瘾的快感。

  即使毒瘾离大多数普通人比较远,身边常见的有烟瘾、酒瘾的人,是不是越不开心时,抽烟、喝酒越严重?

  成瘾物质/行为能够快速刺激大脑的犒赏机制,让人体验到快感,减轻痛苦。

  因此,成瘾问题的形成,几乎等同心理问题。很多心理问题,比如抑郁症、创伤障碍、人格障碍都并发成瘾问题。

  目前的成瘾治疗多加入心理治疗,常常需要专门的创伤治疗。

  02

  身体问题

  本文开头提到,心理问题被认为不坚强、脆弱,相比而言,身体问题更容易被接受。因而,心理问题常见的“变形”,就是表现为身体问题。

  (1)睡眠问题

  相比成瘾问题的生理机制是重要原因,80-90%的睡眠问题是心理因素导致。

  很多人失眠都是找医生开助眠药。吃助眠药入睡,如同人有胃痛吃止痛药。不处理导致失眠的心理问题,它们终究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2)疼痛问题

  有些人感到身体疼痛,做身体检查没有异常。这往往提示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心理问题以身体问题表现出来。

  其中最常见的可能是偏头痛,其次是躯干痛,包括背痛、胸痛、腹痛,再次是四肢痛。

  当大家身体疼痛,各种身体检查都没有异常时,心理问题的“躯体化”是需要考虑的情形。

  以我的咨询经验观察,心理问题导致身体疼痛的人,常常存在压抑负面情绪的性格。

  当人的负面情绪没有表达,压抑在体内时,就像气球会在薄弱处漏气一样,积累的负面情绪可能让人感受为身体某部分疼痛。

  (3)饮食问题

  消化系统和情绪关联密切。严重的饮食问题会发展为进食障碍。

  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容易感到没胃口;也有些人心情不好就大量吃东西。

  如果你有情绪性进食、喜欢吃垃圾食品的习惯,需要警惕可能不只是不良饮食习惯,也有心理困扰的原因。

  肥胖问题除了一部分人属于新陈代谢的生理原因,不少人的肥胖有自尊议题、价值感议题、性创伤等心理原因。

  不良饮食习惯、作息、缺乏运动等肥胖原因,常常掩盖着个人深层的心理问题。

  (4)性问题

  多数性功能障碍源自心理问题。很多人性生活出现问题,去医院检查都没有身体问题。

  焦虑、不自信等导致性问题的心理原因,大家容易理解。我想说下另外两个心理原因。

  一个原因是有过性创伤。如果曾有过被性侵、猥亵等性创伤经历,当事人可能会出现性问题,提示曾经的性创伤没有真正痊愈。

  另一个原因是伴侣关系问题。身体比大脑诚实,当伴侣关系存在问题,性问题只是伴侣关系问题的反映。

  (5)体感问题

  有些人经常容易受伤:磕到或是撞到身体某个地方,或是不小心割伤、刺伤等(非自伤行为)。

  还有些人对气温变化不敏感:降温了还是穿得少也不觉得冷,或是升温了还是穿得多也不觉得热。

  这类人如果身体检查无异常,对身体痛觉、温觉的迟钝,常常存在心理原因:自我感低(包含存在感、价值感等)。

  童年糟糕的成长环境,自身基本需求经常得不到照顾,导致他们本能的自我保护启动,钝化身体感受,使得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减轻,进而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形成感受身体信号迟钝而容易受伤。

  因此,如果排除了身体疾病的体感迟钝的人,往往提示存在童年创伤,在童年经历过糟糕的成长环境。

  如果大家自己或身边人出现前面提到的这些表现,需要注意它们是否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信号。

  假如是的话,这些信号提醒大家:不能只注重解决看得见的问题,也需要解决问题背后的心理问题。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