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心理咨询如何拥抱线上经济?

发布时间:2023-03-31 13:02:57 阅读:600次

  在我刚刚从业之初的时候,心理咨询还鲜有人问津。我本身开始是有工作的,我在医院上班就从事这个行业,连单位的同事都不太理解,你放着好好的班不上,有那么多的病人你不管,你不去研究,你干嘛转行到心理这个行业里边?

  甚至大家就说,你要花这么多的钱,因为基本上在头五年,我公司所有收入都转到心理科这个行业。更不用提家人,还有周遭的一些朋友,他们讲你疯了吗?你现在有这么好的工作非要转到其他的行业?

  虽然我们当时在医院里,也有生物学派和心理学派竞争,但在医院里面心理学派是没有人问津的行业,随着互联网经济,刚刚大家讲到说蓝海经济,我们自媒体的经济,粉丝经济这样一个转变,慢慢的——我们说得通俗一点——我们咨询师才有碗饭吃。

  我自己转到社会机构,到社会上执业,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这两年,尤其是大家对心理学行业,对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国家也在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慢慢心理行业才逐渐的被大家开始关注到,比原来热了一些。

  但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心理行业,心理行业里边的心理咨询这一部分,它仍然属于一个非常小众的这样的一个领域。

  作为一个从事心理行业的人,心理咨询师,甚至很多成熟的咨询师,要找到一些合适自己的来访,或者通过心理咨询能够养家糊口,这是一个困难的地方。

  同时,我们中国这么大,地缘辽阔,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比较匹配的咨询师也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年在我参加一个会议的时候,我跟我德国老师谈到说,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坐的几个小时的火车,跨到不同的城市找到我。

  他非常的惊讶,这在中国当下是一个现实问题。

  在国外这个行业相对成熟一些,有的老师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中国当下心理行业的资源仍然非常短缺,甚至大家找到一些比较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我们自己的这样的一个成长空间仍然都是比较困难的。

  也就是从这两年,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有很多国外比较知名的专家,一些学派开始涌入国家,中国的咨询师这两年开始取得的很大的进步。

  在2017年,在当时人保部,我们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停止了考证以后,这个行业现在的发展更加的在专业上发展反而变得缓慢一点,大家学习心理咨询变得走路无门。

  曾经我们有过一个调查,在一些比较专业受训的领域里面,大家要去做一个进修,一些申请,都变得比较的困难,这些限定我们这个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形式下,我们不得不借助于互联网的工具。

  就拿我个人而言,其实不是主动的借助于互联网,有很多自己被迫的压力在里面,我们要解决生存问题,你到哪里找到的访客,让大家知道你?

  有时候我妈妈问我,他说你整天学习,整天学习,你到底在干什么?你是搞传销去了吗?

  每天家人跟你联系变得很少,每天看你要么在开会,要么在看书,要么在写报告,这大概是我个人在前5年的这样一个现状。

  在现实层面上,现在心理咨询的资源比较集中在一二线城市,有的朋友就说,我在三四线小城市里面,甚至在一个小县城里面我想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我不敢,有可能我找来找去别人就认识我了,或者说,万一他把我的秘密暴露出去了该怎么办?

  所以,在这样一个困难情绪之下,我们心理咨询师既要让大家提高你的知名度,至少你有些流量,有些渠道,大家能够找到你,对我们一些需要心理咨询,我们的一些大众来讲,要找到真正靠谱的、质量好一点,能够有效的这样所谓的专业人士,其实也不容易。

  大家怎么样去了解你?有的时候我们心理咨询师比较喜欢讲一连串的受训背景,老百姓来讲我不知道你的受训背景是干吗的,久而久之,心理行业存在最大的困难变成,我们整天大部分时间,90%除了生活之外都在办公室里面,在治疗室里接待来访者,跟社会脱节,跟年轻人也脱节,这造成心理咨询师本身的社会功能在弱化,甚至有的咨询师一看像一个书呆子。

  曾经有老师讲说,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不可能给到来访者你生命当中没有的东西,这就引发了我自己的一个思考,如果我们咨询师自己浸泡在理论,浸泡在无限学习和自我成长当中,你对社会上,对其他人,他的动态不太了解,和其他人的关系脱节,或者说你少了很多内容的话,你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呢?

  当然,从专业上,我们专业的成长是无止境的,我们可以说在当下,我也有很多的朋友,我们去写公众号,甚至在小红书、抖音上招揽一些来访者,有些时候我们会去做讲座,甚至有的可能在一些网络直播,看一下怎么样通过心理咨询直播的方式帮助到别人。

  这里边就有一个问题,是值得说的,不仅仅是我们咨询师,也包括我们寻求心理咨询的我们来访者,我们一些希望获得更多心理咨询的一些大众,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边界在哪里?心理知识的转播和心理咨询它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心理咨询师如何能够发挥自己更多的价值服务于我们的老百姓,服务于大众,服务于市民?同时作为在心理层面需要帮助的人来讲,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同时在我们心理上有一些困惑,我们需要专业的解答,他们之间的边界在哪里?

  我觉得这是要引起我们所有人进行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心理咨询大部分目前所有的心理咨询的流派绝大部分都是一种谈话治疗,谈话治疗和我们普通的聊天区别在哪里?和我们听一场讲座它的区别在哪里?

  在这里边我想谈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治疗性的环境,不论时代怎么变,在我们互联网如何发展,而且心理咨询的核心是不能变的,我们如果清楚这个核心和边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们,你去做讲座也好,跟我们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帮助的朋友谈话也好,这样可能就相对来说游刃有余。

  我们讲心理行业、心理咨询的谈话其实不同于聊天,首先就是我们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的环境,这个环境里边没有录音笔,没有摄像头,他是隔音的,也没有其他人进行闯入,首先在两个人之间塑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治疗性的谈话环境,这个环境本身就是有治疗作用。

  我们有的人来说,很奇怪,我在别的地方谈话可能也是两个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是我到你这里跟你谈话感觉是不一样的,这个环境他始终有它的纯洁性,有的来访者形容说,我定期啊,我现在虽然好了我还是想来这里坐一坐,到这里我就感觉我心里能够宁静下来。

  这个地方不一样,我们需要求助的面对的人也不一样,这个环境就是相对于我们的心理空间是敞开的、安全的、私密的,我们可以很放心的去谈论我们的过往,谈论我们内心那些不曾被看到,不曾被关注到,我们内心不曾言说的事件,这是一个内在的、安全的场域、空间,它是相对的洁净和纯洁的。

  有时候我们把心理咨询比喻成一场外科治疗,大家知道外科治疗我们非常注重在无菌的环境里,不能被感染,我想这个环境,我们这个治疗性的环境,所有的谈话治疗,所有的谈话这是不同的一个地方,这是它的专业性,我想它是不会变的。

  我们在进行心理知识传输时候,我想首先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边界,我们是作为从业人员首先我们自己是不会去打破这个边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心理咨询,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更多的帮助到其他的人,我想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人,或者说有心理问题的人都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我觉得这是一个现状,一个基础,其实真正来找我们做心理咨询,在我们中国的当下,只是患有一些心理问题,或者患有心理疾病人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丢丢而已。

  为什么呢?

  这个心理行业在我们中国虽然现在看起来发展快速了一点,但是整体上它仍然属于一个新兴的行业,大众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认知仍然是有很多的误区,比方说我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个词,很多人会有病耻感,有的人说你是不是大脑有问题,你精神不太正常。

  我们如何这样一个认知之下,更多的去拓宽我们这个领域,这是我们要进行进一步探索的。

  有很多的形式,我们怎么样采取不同的形势能够满足到大家的需要,有的人可能只是希望他就是存在一个念头上的困扰,或者某个知识上的盲区,或者它需要可能就是,利用你的专业知识进行单次的,一两次的谈话,给他指明一项方向,他自己能够去成长,他可能不需要我和你走到那个专业的环境里面,建立非常专业的这样的一个关系,包括付费,这样子去工作。

  我想这里边有一个困难在于说,在当下我们讲经济时代快速的发展,大家都在忙着赚钱,所有的人都要养家糊口,怎么样花很远的路径,花很多的时间,每周拿出整块的时间固定的见咨询师,这也是不现实的地方。

  这就导致心理咨询不能够服务到更多的人。

  我们怎么样能够除了在专业环境这个范围之内,我们怎么样能够走向大众,能够去拓宽这个领域呢?

  我想首先是在第一个,我们做一些课程,提高大家的认知,大家需要学习一些知识,他自己可以进行自我探索。

  另外一个,我们不站在一个心理咨询的角度。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坑,就导致很多的朋友也问我,他说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但是呢,知道你们这个行业有原则,不能跟熟人建立关系,不仅仅是我个人,很多同行朋友我们经常受到这样一个困扰,我有的开玩笑讲有的朋友,我们不能学习了心理咨询就变得六亲不认了,虽然我们是要保持专业度。

  我就在思考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我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去帮助别人,如果说一个朋友问题特别严重,需要一个专业的关系,我会转借,我会找一个信得过的咨询朋友,你目前的状况需要和他谈谈,你需要做治疗,需要有一段专业的关系来帮助到你。

  但是呢,很多的情况下并不是如此,很多人希望说,你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我的孩子出了问题,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关心,我的亲密关系出问题了,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咨询师是可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去使用自己,去更好的说把我们放在整个大的社会关系这样的背景之下去做很多的工作,这跟我们做一个医生,一个药师,或者一个法律人士,我想在这点上是一样的。

  前面有老师提到说,我们不能够太恐惧,我们要去审视自己,去思考,我们如何去使用自己的功能,不仅仅是作为心理咨询的功能,还有作为一个心理专业人员的功能,或者说站在一个科普的角度上。

  我们心理咨询师经过常年的塑造,我们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治疗性的功能,已经变得说经常的就会用心理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这个视角是可以帮助到很多人的,而不一定就走在咨询室里面。

  我想这个问题,包括我们咨询师本身,我们除了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写案例报告之外,我们需要有更多自己的生活,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朋友。

  我想我们不是要求大众如何走向我们,而是作为心理咨询师,你作为学了很多年的专业知识的这样的一个人,你进行了很多年自我探索的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够走向大众?

  不然我们这个行业真的会越走越窄,我想其中两个问题就在于说,我可能再重复一下,第一个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坚守自己这样的一个专业的关系,一个治疗的环境,这个核心、这个边界不打破,其余的这个范围,我想我们是可以去探索的。

  另外,借这个机会我还想多说一点,关于专业关系,在治疗里面,我们有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误区,心理咨询说,我是否学到很多的知识,我问了他这个咨询师,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就在于咨询两个字,这个字起坏到了,叫做咨询,好像让我们想到说法律咨询一样,给到我一些想法和建议,其实不是这样子的,心理咨询很大程度上决定在,就是说我们这个专业的治疗关系,专业的治疗关系他是一个既单一,和一个特别的有专业知识的人,建立了一段特殊的关系,这个关系既不同于医患关系,也不同于普通的朋友关系,就是很特殊的这样一段治疗关系,在治疗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互联网经济这么发达的一个情况之下,这样的一个普及,我想作为我们咨询师需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包括我们的来访者,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本身它是在干什么。

  在我们心理咨询当中,我们不仅仅要知道我们是谁,还知道你在干什么,或者你在给你的粉丝干什么,哪怕讲座时候知道你在干什么,在那个场域当中不是在进行心理咨询了,因为心理咨询本身,在这个私密的环境里面,我们会去谈论自己内心的秘密,这个秘密既然是秘密就是要保守,不论是来访者还是咨询师,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风险,我在互联网,在大众的情况下,跟一个咨询师或者跟其他人讨论自己内心很深层次的困扰这样可以吗,我觉得是不可以的,因为我们要考虑到这样的一个安全的前提。

  即使我觉得说,我没有问题,我可以在很开放的环境里去讨论,我觉得这也是比较有限度的,我们不可能讨论很深,我们内心的情感,我们内心的秘密,我们很深层次的那些愿望,他需要有一个寄托的地方,需要有一个安全基地,有一个港湾,我想那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土壤。

  除此之外,我想我们是可以去开拓的,就比如说我们在一个公开的场合,就像我们今天一样,在直播的情况之下,我们一个咨询师或者相关专业人员,和不太懂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一些求助的来访,或者说我们一些民众,我们就某一个专题进行交流,比如说抑郁的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自身的问题,或者说在伴侣关系当中伴侣关系出现的一些关系的断裂,或者说其中的容易发生的一些问题,不涉及到我们自己内心秘密有太多暴露的话我觉得是可以的。

  即使是这样,我想强调的就是,我们可能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去思考你在干什么,另外,我们写一些科普的文章,拍一些科普的视频,让大家能够去知晓,揭开心理咨询的面纱,我想这是可以的。

  大概这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的分享,有的时候就像之前我们讲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我们当下,在我们中国,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在比较专业的前提之下,能够帮更多的其他的人,能够发挥我们自己的作用,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整个行业的人,我们心理咨询师本身不断地思考的,而不是呆在象牙塔里面。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