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社会,如何能够不再指责、不再贴标签,而是学会、教会年轻人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心理状态?
从小我就是一个非常容易焦虑的孩子。
在很长时间里,我认为自己焦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够好。
实际上,不仅是焦虑,每当我体验到任何负面情绪、不安全感,或者是其他什么问题,我也几乎都是这样归因的。
大多数时候我的情绪状态是:“没有什么感觉”。
当负面情绪过于强烈,忽视、回避、转移注意力等惯用的处理方式都不再起作用的时候,一种无助、羞耻的感觉包围了我;
我觉得自己似乎是某种“瑕疵品”,有某种“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并且我没有能力去“修复”自己的“缺陷”;
也就是说,没有办法控制情绪,没有办法消灭情绪。
经过一段曲折反复、充满迷茫与痛苦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经历,我发现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绕了很长的弯路。
实际上,我非常希望在小的时候,父母或老师能够教导我更好的理解情绪,虽然我明白,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
因为他们自己也不太能面对自己的情绪,否认、回避、压抑、通过某些行为发泄或转移等等,可能是更普遍的处理方式。
虽然无法实现,但还是想分享一下,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希望他们能够告诉我关于情绪的这3件事:
似乎父母、老师、整个社会,都在以各种或明显或暗示的方式教导我们,要忽视、回避、否认、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实际上是不对的。
除了影响身心健康,从长远来看,也是没有用的。
因为情绪并不会因为我们拒绝面对而消失,它只会变成更隐蔽、更失控、更难缠的其他形式。
例如:健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成瘾问题、失眠、精神内耗等等,继续影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短期内,压抑和回避可能暂时帮助我们增强一些对于压力事件的适应能力,就像是一根可以暂时拉长的橡皮绳,如果被拉伸超过了限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会磨损或绷断。
焦虑症、抑郁症、以及其他的常见的心理、关系困扰,很多都与长期受到压抑的情绪有关。
有情绪,才有活着的感觉。
情绪是我们对周围环境、人物的反应,有情绪、有反应,才有活着的感觉,至于这种感觉。
是舒服的还是难受的,是我们愿意接受的、还是拒绝面对的,则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感觉到有情绪,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体验。
无论性别、男女、年龄,都会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到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快乐、激动这些感觉。
当害怕自己的情绪受到别人的评判、羞辱、抛弃,误以为别人并没有与自己同样问题的时候。
我们可能内化了这种对情绪的拒绝,给自己贴上“软弱”、“敏感”的标签。
探索情绪,可以减少盲目和冲动行为。
情绪中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感受,做出对自己和他人都更合适的决定。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遇到危险时,我们身体的反应通常都比大脑思考的速度更快,甚至是不受大脑控制的,这是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古老的自我保护机制。
例如,恐惧的时候会想逃跑、愤怒的时候会想攻击、恶心的时候会想呕吐,悲伤的时候会想要寻求依靠......
当我们处于焦虑状态时,会不自觉倾向于将周围的更多事情判断为是“危险的”,盲目和冲动的“自我保护行为”也就越强烈和难以控制。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屏蔽了情绪,只是在以“理智”面对问题,实际上可能是深陷情绪而不自知,对事情的认识和判断,也会在无意识中产生偏差。
例如:
当我们在关系中,认为别人有意为难自己。
面对内心的愤怒,可以暂停一下,尝试去感觉这种愤怒。
“这种愤怒的感觉像是什么?是否熟悉?从前在什么样的情境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当愤怒的情绪稍微平息了一些,可以进一步思考,愤怒所表达的、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信息:
“我的需求是什么?”
“ta的需求是什么?”
“冲突背后的矛盾是什么?”
察觉情绪、感受情绪、探索解读情绪背后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的处境,做出与自己的内心更一致,对自己和他人都更负责的选择。
回到问题的本身,“为什么有心理问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或许更重要的问题是:
父母、老师、社会,如何能够不再指责、不再贴标签,而是学会、教会年轻人更好地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心理状态?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你太在乎他人的评价,是在你成长的历程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