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经常会问到这样的问题:说几个你的优点和缺点?
大家对自己的优点都不陌生,甚至可以滔滔不绝、倒背如流......
但是缺点呢?你了解你的缺点吗?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吗?会告诉别人你的缺点吗?
最近在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上,广大网友给出了最佳范本:
自己脾气急,就可以说“做事雷厉风行、工作有责任心”;
固执、过于主观,可以说“果敢有魄力”;
做事粗线条、不拘小节,可以说“适合做管理层”;
.......
其实优点和缺点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说,一个过于正直的人,就会有些死板;一个看起来很呆板的人,但也可以说很有毅力、有原则。
所以,我们需要辩证看待问题。
01
内向——专注精度和深度的独行者
在大家的潜意识里,内向好像是一个缺点。
其实,内向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潜能,只要你接纳自己的内向,反而能收获更多。
世界上多数专业性人才都是内向的,有科学家、音乐家、艺术家、诗人、导演、医生、数学家、作家和哲学家等等。甚至有研究表明,越内向智商也就越高。
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内向者主要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内向者的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更加活跃,因为其处理信息的大脑回路比外向者更长、更复杂,比如他们对一个简单的信息(“你最近怎么样”)也会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内向者的刺激阈值低,建立人际关系和与人交往属于较大的刺激,所以内向的人不会轻易和他人亲近;
内向者只有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上才有动力,他们的动力并非源于高收入或高社会地位等外界的奖励。
简单说,内向者不擅长交际,而是更加细致专注。虽然在生活中,内向者不能做到八面玲珑,也很难和人“打成一片”,但更加善于钻研、细致认真、踏实周全。
内向的性格并不是人生缺陷,只要能扬长避短,同样能活得惬意。
做个好的聆听者;内向者最大的痛苦点就是和人打交道,但不要强迫自己去做无效社交,做个好的聆听者就行;
设定一个目标,保持专注和执着:内向者擅长钻研、创造,只要设定一个目标,就很容易坚持下去;
总之,内向者该做的不是让自己变得外向,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格找到让自己光芒闪耀的道路。
02
高敏感——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
提到“敏感”这个词,大多人都会把它归到“消极”、“负面”一类。
过于敏感的人,时常感觉活得很累,原因就是自己总跟自己过不去,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习惯于把他人的评价尤其是负面评价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而长时间陷入其中走不出来,以至于整日闷闷不乐、心情抑郁,严重时否定自我,甚至做出极端行为。
其实,“敏感”是一个中性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偏向于积极正面的中性词。
高度敏感研究领域的先驱伊莱恩·阿伦通过研究发现,约15%~20%的人属于高度敏感者。
我们先来看看敏感者的特质:
大多数敏感者都具有异于常人的细节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多来自天生,而非后天训练而成。
对事物有较强的理解力,无论是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内容,还是其他人所表述的内容,他们都能迅速加以理解。
在人际交往中,敏感者更容易感知到别人的情绪,有时候还能够感知到别人行为举止中所想要表达的深意。
现实中敏感者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我也想客观地看待别人的评价,可是我的大脑却会一遍一遍地想;我也想不那么在意,神经大条一点,轻轻松松地生活,可是我办不到。”
敏感作为一种天赋,如果时常与“敏锐的洞察能力”联系在一起,结合“细节感知”,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在人类历史长河之中,很多大哲学家、大艺术家都具有超强的细节感知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力非常强,同样对那些丑恶事物的感知力也同样强。超强的细节感知能力为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经过他们艺术化的加工。
总的来说,敏感者善于做细节型、创造型的工作,因为其对细节、情绪的高度敏感会让其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
03
控制欲强——维护自己内心秩序感
控制欲强的人,内心往往是充满焦虑和恐慌的。
因为无法自控,他们才会一直试图通过控制外界的人事物,来避免自己内心糟糕的情绪被勾出来。
比如,小时候总是被父母看不起、打压、嫌弃等,那么小孩就会对“虚弱”、“无能”的部分感到十分恐惧,因为从小被体验到太多痛苦和屈辱的情绪,遗留在潜意识,为了避免直接面对它的痛苦,就会采用回避的方式不去面对。
这种回避的方式就是“控制欲”,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周围的环境,希望外界的人、事、物来让他们摆脱这种恐惧感(面对无能、虚弱产生的)。
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讲,控制欲也是一种防御机制,防止自我最核心的部分被毁灭。
因为小时候的自己太弱小,没有智慧去对抗那些负能量,只能用回避的方式,继而产生对外界的控制欲,这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式。
一个控制欲强的人,往往是一个“内心秩序感很强”的人。
04
脾气差——大家都想被确诊的“那英”型人格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这个人性子直”、“我这个人脾气不好”等等,一般我们把这类人定义为“脾气差”。
俗话说“暖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脾气差确实在关系里很伤人。
但当今社会,大家都想被确诊为直脾气的“那英”:自由表达情绪。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脾气差”的好处:情绪发泄出来了,自己舒坦了。
美国心理学家普拉特切克把情绪由强到弱分为三层:
最表面是:警惕、快乐、接受、惊讶、恐惧、悲痛、憎恨、狂怒(这8种基本情绪从强度上来说最为强烈);
第二层为:恼怒、厌恶、哀伤、惧怕、诧异;
第三层为:烦恼、厌烦、忧郁、担忧、涣散。
但实际上每种情绪的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当我们愤怒、委屈、悲伤的时候,能量如果堵在身体里,就会产生难受的感觉。
美国纽约大学医学教授约翰·萨诺历时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也印证这一观点:95%的慢性疼痛都源于心理。
所以面对情绪,我们不能压抑。而是要允许情绪的发生,用接纳的态度面对它,保持觉察、给它点时间,让它流走。
负面情绪都是一种保护机制,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不起情绪反应,但只要让情绪自由流淌,我们保持“觉察”,情绪就不会伤害到我们。
所以,脾气差的人不会让情绪伤害到自己,但同时也要注意,合理表达情绪,不要“滥发”脾气,伤害他人。
生活中,我们都喜欢那些自带幽默细胞的人,他们经常拿自己的糗事、短板开玩笑,我们往往会被逗得哈哈大笑,并不会觉得对方有多愚蠢或者差劲。
所以,勇敢正视自己的缺点、接纳它,因为这是你最本真、可爱的样子。
写在最后
任何事物,没有绝对的好坏,也不是非黑即白。
人的人格特质也是一样,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重要的是你要放大它的哪一面。
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被缺点束缚住,只想着否定自己,记住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
我们要学会“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然后“发展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自我。
上一篇: 婚姻里发生以下端倪,很可能证明一人变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