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变化的性格
虽然通常来说我们习惯将性格定义为人们相对稳定的思维、感受和行为模式,但这种「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022年《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一项元分析,在综合了300项研究超过28万人的数据后发现,人的性格特质会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Bleidorn et al.,2022)。
具体来说,人们的性格特质在生命早期(比如儿童和青春期)的稳定性会比较低,特质水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但这种稳定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迅速增加,在25岁左右时稳定下来。
但即便是在成年后,人们的性格特质仍然可以有显著的改变,只是改变幅度会小很多,在性格特质的相对位置上总体保持不变。比如在30岁时在外向性上得分较高的人,在50岁时仍然会比人群的平均水平更加外向。
而到了60岁以后,人们的性格特质水平又会开始变得不可预测。
所以总的来看,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拉得足够长时,我们往往能观察到更多的性格变化。
当然,不同性格特质的变化模式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情绪稳定性倾向于在整个成年期、包括在老年期展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而尽责性和开放性会在中年增加,但会在老年期下降。
虽然上述内容看起来有些复杂,但传达的信息很明确:我们的性格在一生中会不断发展。性格即便在成年后也不会固定不变,即便在我们晚年时期也具备一定可塑性。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在性格特质上达到完美的稳定。
二
性格为何会改变
我们的先天基因和后天生活环境共同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特质。
就像前面提到的,就算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厂设置」,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事件的介入,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发生变化。
但究竟性格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Geukes等人(2018)提出过一个模型,从「状态过程」的角度来解释了这一问题。
「状态」是人们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特质」则是人们长期经历的典型状态模式。在这个模型中,性格就像是一个网络,我们的特质来自不同状态之间,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联系。
性格的发展是由这些状态之间的网络连接变化来决定的。例如,尽责性的增加可能源于一个人对成就的重视、对挑战性情景的选择、努力完成任务时的参与感、对自己勤奋程度的积极评价等等。这些状态间的联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强。
而生活事件的变化,则会对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找到一份工作,会导致人们采纳新的目标,为任务和项目付出努力,并做出更负责任的自我反思。这些新的状态会改变特质网络。
当然,每个人对生活事件的反应不尽相同。对某些人来说,找到工作可能会增强责任感和勤奋度,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如果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生活的要求,他们的动力可能就会受到干扰。
将性格看作一种灵活的状态网络,可以解释为什么性格特质大体上是稳定的,但又可以发生变化。状态之间的紧密连接创建了一种相对平衡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状态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网络就会围绕新的平衡点进行重组。
所以,与其说性格特质是我们内部的固定实体,不如说它们是从我们对内外部环境的反应中不断出现的状态模式。我们的特质既来自稳定的倾向,也来自对生活不可预测变化的开放成长。
以一个虚拟角色为例吧。小红尽责性高但是自尊相对较低。她重视成就,有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努力投入工作,并根据工作效率来评价自己。
目标设定、努力行动和自我评价的相互连接构成了她尽责性水平的基础网络。而小红的低自尊则源于另一个状态网络:一个以社交焦虑、担忧是否被外人接受、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中心的网络。
她的特质网络倾向于保持各自的平衡,而不是相互冲突。
在这个模型中,性格的变化可以通过小红的状态水平(例如感知社交焦虑减少)或状态之间的关联(例如负面思考不再自动引发焦虑行为)来实现。状态及其连接的调整,可以促使网络围绕新的平衡点进行重组。
比如小红的自尊可以通过将社会排斥与消极的自我判断分离开来的经历来提升。当她不再将「被他人拒绝」和「我表现得不够好」联系在一起时,她便有机会重塑自己的状态,变得更有韧劲,并进一步提升自尊。
性格特质的一致性和变化都可以理解为相互关联的状态之间动态演变的结果。当各种状态紧密相连并能抵御干扰时,就会产生稳定性。当关键状态的转变足以引发系统的广泛重组时,变化就会发生。
三
生活事件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虽说同一个生活事件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但生活事件对性格影响是否有一个大致的规律?
近期《欧洲人格心理学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的一项元分析,在综合44项研究共涉及121187名参与者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爱情和事业两大类生活事件,对大五人格、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Bühler et al.,2023)。
以下简单总结一下研究结果。
在爱情方面:
(1)开始一段新的恋情,通常会让人变得更有责任心,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
(2)结婚会进一步提高生活满意度,但同时有可能会降低我们的经验开放性。
(3)分居会提高生活满意度。
(4)离婚会提高尽责性,但也会降低生活满意度。
(5)生孩子会让人变得不那么外向。
(6)丧偶则没有明显影响。
在事业/工作方面:
(1)从学校毕业会提高人的情绪稳定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
(2)找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会提高尽责性、自尊和生活满意度。
(3)失业会降低尽责性,但它也会提高情绪稳定性。
(4)但退休对于性格特质却没有显著的影响。
虽然总的来说生活事件对性格的影响程度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细微的影响也会累积成有意义的改变。
除了上述结果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几个有意思的模式:
(1)和爱情相比,与工作相关的生活事件对性格的影响似乎更明显一些。不过总的来说两者对性格的主要影响方面略有不同。爱情事件似乎和生活满意度更相关,工作事件与自尊和尽责性关联程度更大。
(2)在比较积极(得)和消极(失)生活事件对性格的影响时发现:在工作方面,积极事件的影响力比消极事件更大;在爱情方面,积极事件的短期影响更大,但消极事件导致的长期变化更为显著。当然,一个特定事件是好是坏,具体因人因环境而异。
(3)对比性格的「表面特征」(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和「核心特征」(大五人格特质),「表面特征」会更容易受到生活事件影响,「核心特征」对环境影响的敏感度则会更低些。
(4)时间间隔越长,积极事件引起的性格变化越小,而消极事件引起的变化会越大,这可能表明积极事件对性格的影响直接又短暂,消极事件的影响缓慢但持久。
总结
时间的流逝和生活事件的发生,会不断塑造我们的性格。从情感纠葛到工作的起伏,每一个经历都在细微地影响我们的特质水平。
正如前面提到的,不同的生活节点带来的变化,无论大或小,都在为我们的性格特质增添新的色彩。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进化或改变,更是对生活经验和时间的响应。
因此,每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新挑战时,都可以深入地思考这对我们的性格有何深远的影响。最终,我们所走的路和经历的事情,都远比我们的「出厂设置」更能定义自己。
上一篇: 努力!“勤勉型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