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案例

考生个案:孩子在爬山,家长在山下

发布时间:2021-02-25 08:57:38 415次

  本文摘自洛阳商报  记者刘可可  实习生赵硕

  倾诉者小蕾(化名):

  “其实从二练开始,我的成绩就没有再上过二本线,我很害怕,觉得自己高考时上二本已经没啥希望了,但也幻想着可能自己这几次考得不好都是因为考前心情不好造成的,只要我再努把力,考上二本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刚升入高三和一练时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几名,二练时突然滑落到了十几名,之后学校组织的几次练习我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一练的水平,怎么人家都变聪明了而我却变笨了呢?现在我已经第三次拒不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了,每天的复习效率也很低,爸爸妈妈对我很失望,他们不再喜欢我了,觉得我已经没什么前途了,我也觉得自己很没用,我的世界彻底灰暗了……”

  “孩子考前抑郁,原因大都在家长”

  洛阳市博雅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张丽雅表示,小蕾目前的种种表现显示出她已处在严重的“考前抑郁”情绪之中无法自救。这种抑郁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她正常的复习备考和日常生活,并开始产生限制其行为能力、降低其复习效率的不良作用。在和小蕾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了解后,张丽雅分析,小蕾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家长盲目地给小蕾加压,小蕾在经历一次次的考试挫败后,得不到丝毫的鼓励和支持,最终造成了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并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了自信。

  张丽雅说,“孩子考前抑郁,原因大都在家长”,高考前多数考生的心理情绪和压力都来自于家长。家长们不会合理、理性地表达、区分自己对于高考的关注和对于孩子的爱,造成了让孩子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升学压力的同时,又背负了巨大的情感、精神压力,从而限制了孩子潜力和水平的发挥。

  具体支招第一步:认清现实:“孩子在爬山,家长人在山脚下”

  在和小蕾沟通后,张丽雅很快联系上了小蕾的父母,并和他们一一进行了交谈。她提醒小蕾的父母必须面对现实:“孩子在爬山,家长在山脚下”。她举例说,高三如“高山”,孩子们从上学的那天起就开始一起爬山至今,现在距离爬山比赛结束只剩下很少的时间,孩子们在山上的大体位置已经基本确定,不是轻而易举就改变得了的。而家长角色仅仅是旁观者,也就是说,家长们所处的位置一直都是站在山脚下,职责是提供装备和营养供给、呐喊加油助威,在比赛临近结束的这个当口,不少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位置不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位置,就在山脚下叫嚣:“孩子你快点,你后面的谁谁谁马上就要超过你了”、“孩子,只要你这样爬就肯定能成功”……

  张丽雅说,家长们必须认清一点:在爬山的是孩子而不是你,一直在山脚下呆着的你没有和他一起爬山的实践体验,所以,难以做到给予孩子如何爬能达到目标、完成比赛的正确指导。她建议,“急功近利”的家长们应当认真思考,自己养育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尽管目前就业压力、升学压力十分巨大,但孩子在未来事业成功与否、生活幸福与否并非全由高考来决定。家长们应把自己关注的目光由考试成绩转移到孩子本人身上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心理和健康,关注孩子的感受,应以“高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过程,这个过程和经历是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收获成长”的心态和孩子们成为朋友。

  具体支招第二步:学会感同身受、学会爱孩子

  张丽雅说,爱是一种能力,但多数家长自己却都不懂得该如何去爱孩子,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对于高考和孩子的关心和关注。她建议家长们应尽量学会“感同身受”,学会爱孩子。张丽雅说,不管平时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所有孩子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能在高考时收获好的成绩、得到别人的称赞和赏识。受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所限,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取得让自己和家人满意的成绩,他们本身就已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思想压力。

  对此,家长要学会“感同身受”,在孩子考试遭遇挫败时,及时给他以鼓励和支持,多表扬他取得的进步和他与别的同学相比的优点,如品质好、人缘好、习惯好等。只有当家长的关注目光不止停留在考试成绩上时,孩子才会认可你对他的关爱,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内在持久动力。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散步、聊天等形式与孩子“交心”,帮他减压,主动以建议、帮助的态度帮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斥责孩子或者野蛮地代替他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