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一想到35岁还不敢爱,我就有点崩溃

发布时间:2023-05-19 19:41:02 阅读:508次

  你是这样的人吗:
  朋友看着挺多,真正能倾诉、能交心的却没有几个;
  明明喜欢对方,但当他向自己表白时,又下意识抗拒,本能地想逃避;
  哪怕进入一段关系,也不敢全心投入,害怕一旦陷进去就会被伤害、被抛弃……
  好像给自己的心门拉了一道“警戒线”,把所有想走近的人,都挡在线外。
  这些隔离、恐惧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
  亲密对于我,为什么总是这么难?
  在回答这个疑惑之前,我想先与你分享悠悠的故事。
  01
  逃跑的背后不是不爱,
  而是不敢
  第一次见悠悠,是在2年前。
  不同于以往因婚恋问题前来的来访者。
  她没有被劈腿、被冷落等的遭遇。
  相反,她的这段感情即将更进一步。可她,却为此陷入了深深的焦虑。
  一直在纠结挣扎,是不是要结束掉这段感情。
  在她的描述里,男友是一个很温柔、很努力给她安全感的人:
  “他真的很好,什么事都会跟我报备,也会注意到我的每个小细节。在他身边,我很安心。”
  “我很敏感,很小心眼,但每次发作时他不会指责我不该这么小心眼,而是陪着我,认真地听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想法。”
  “我有时候会突然很冷淡,但他也不会因为这样冷落我,反而会更主动关心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
  而她,明明感觉到自己很爱男友,却又总是忍不住疏离,始终不敢让关系更进一步。
  没想到几天前,男友突然向她求婚了。
  她不知所措,最后落荒而逃。
  35岁的悠悠,谈过不少恋爱,却没有一段能走到最后。
  几乎每一次,都是相似的结局:
  即将要更进一步时,她就会抗拒,并下意识逃避、冷着对方,直至分开。
  她不想这一次也走上同样的结局,所以找到了我。
  “你说,我是不是有病?我明明爱他,为什么最后却逃跑了?”
  我问她:“我们回到男友向你求婚的时候,那一刻,你有什么感受?”
  她回答:“一开始是很惊喜、很开心,但接着是更深的恐惧。”
  我再问,“你在害怕什么?”
  她脱口而出:
  “我怕自己会陷进去,我会爱他胜过他爱我,更怕在我最幸福的时候他却突然离开,那样的痛苦我承受不了。”
  过往的感情里,悠悠因为恐惧,总想在关系里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所以迟迟不愿发展得更深,坚信只要自己离开得够快,就不会受伤。
  这背后,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这样的恐惧,在我们的身边并不少见。
  对于很多像悠悠一样的“亲密恐惧者”来说:
  对一段关系再美好的幻想,都敌不过想象中受伤的痛苦,以至于没有勇气继续。
  她的恐惧,远远大于她的期待和希望。
  所以,比起简单直接地建议悠悠“勇敢起来”。
  我更要做的,是看见她背后的创伤。
  弄清楚,她为什么会出现“亲密恐惧”。
  02
  如果不曾走近你
  我就不会失去你
  为什么悠悠那么害怕确定关系呢?
  这跟她以往的经历有关。
  在她还小的时候,父亲出轨了,三天两头不着家。
  母亲发现后,崩溃得歇斯底里,却还死撑着这段婚姻。
  俩人天天吵架,恨不得把最恶毒的话砸向对方,根本无暇顾及悠悠。
  有时,他们甚至还会将愤怒的“炮筒”转向她。
  满是裂痕的童年,让悠悠感觉自己并不值得被爱,不配得到幸福。
  长久以往,即便有人想要亲近她,爱她,她也会觉得非常不安。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羞耻感。
  羞耻感让我们害怕被看见,害怕被评价。
  但要进入到一段亲密关系时,我们必须要真正地了解对方。
  同时,也让自己被真切地看到。
  但自小的经历,让悠悠习得的观念是:“我不值得被爱”。
  她会因此生出恐惧:
  “如果他知道我其实不像他想的那么好,一定会离开我吧?”
  “万一我以后像妈妈那样歇斯底里,他一定会被吓跑吧?”
  “如果他看到最真实的我,怎么可能还会爱我啊……”
  在这些念头的驱使下,悠悠越是喜欢,就越是不敢让对方靠近。
  另一个则是,尝试亲密会被惩罚和伤害的过往认知。
  在童年时期,形成依恋关系的过程中,她尝试过与父母亲近。
  却常常被父母直接无视,有时甚至还会通过骂的方式唤起她的羞耻感:
  “这都要问,你真是笨!”
  “哭什么哭,丢不丢人啊!”
  “还哭,没看到别人都在笑你吗?”
  这些忽视与责骂,让悠悠“总结”到:跟别人靠得越近,受到的伤害就会越大。
  所以,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最好的办法是,不和他人走得太近。
  她过往的恋情之所以都无疾而终,症结就在这里。
  她害怕与人亲近。
  更害怕一旦确定关系后,对方又会离开她。
  如果得到后又将失去,要承受更大的痛苦,不如从未得到。
  所以,哪怕对方对自己很好,她依旧会怀疑,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控制不住地疏离、焦虑、挑衅,最终把亲密关系拒之门外。
  03
  如何克服对亲密的恐惧?
  悠悠的经历,是不少“亲密恐惧者”的缩影。
  可能他们还没开始一段关系,总在刻意回避其他人的靠近;
  可能在亲密关系中受过伤,难以释怀,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
  也可能认定了最终会是受伤的结局,不如直接不开始。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
  “当陷入爱情时许多人都会感到软弱,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对的。如果我们在恋爱,就必定变得温柔,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兴趣也会让自己更容易受到伤害。”
  但如果你想尝试打开心门,走进一段亲密关系,不妨试着一点点地做出改变。
  要怎么做呢?
  首先,看见那些过往的创伤。
  早年的创伤经历通常与我们的亲密恐惧有着密切的关系。
  试着一点点探索并识别这些早年被压抑的情绪情感。
  把那些让你受伤、不信任的过去写下来,撕掉。
  曾经那些受伤的感受和体验,阻挡了你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
  但那只是过去的记忆,现在已经无法伤害到你,更不能决定你的将来。
  这个世界一定有值得你信任的人,在此之前,你要先选择相信“有”。
  然后,试着去打开心扉。
  如果一开始,你觉得与人交心很难,可以先找一个安全的环境,哪怕对着一棵大树,说说心里话。
  接着再试着向人敞开心扉,这是你打开心门的第一步。
  这个过程中,过去的创伤经验可能会反复唤起我们的恐惧。
  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小心地多次试探。
  比如先跟对方分享一件让自己开心的小事,如果被对方接纳了,再往更深一步去。
  但假如被拒绝,我们也能在可承受的范围里,一点点扩大我们允许被拒绝与伤害的心理容器。
  最后,通过矫正性体验重塑对亲密的感受和认知。
  找一个好的客体去修正你的体验,从一段稳定的、长期的关系中获得滋养。
  比如找到一个安全型的伴侣或朋友,在Ta的支持、鼓励、包容和疗愈下,相信并接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再一点点地消除你的不安与恐惧。
  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寻找专业的帮助,比如心理咨询。
  在咨询室里,你可以像悠悠一样,在稳定、抱持的环境中,获得矫正性的体验。
  咨询师对来访者而言,是足够好的客体。
  所以,在咨询的最开始,我通过对悠悠移情的抱持,为她提供了稳定的心理容器。
  随着咨询的深入,悠悠体验到有真实感的亲密关系后,开始信任我了。
  她也逐渐松动了心底里“靠得太近就会受伤”的认知。
  慢慢地,她逐渐卸下了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开始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可以得到幸福。
  到后来,她还能自我消解。
  最后一次做咨询时,悠悠很开心地告诉我,她答应了男友的求婚,很快就要步入婚姻。
  她说:
  “以前我总觉得他是他,我是我,各自安好也无妨。但现在,他还是他,我也还是我,我们还成为了更好的我们,这感觉太棒了!”
  如果你也被亲密关系困扰,想要做出改变,可以去试试心理咨询。
  专业的咨询师能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可信任的自我探索的空间,也会成为那个陪你面对问题,找到方向的人。
  电影《绿皮书》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踏出第一步。”
  希望你,能勇敢地踏出这一步。
  既能享受亲密关系的依赖与美好,也能享受独处时分的自在与惬意。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