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人生三大孤独

发布时间:2023-05-23 15:46:39 阅读:343次

  01

  孤独,是每个人人生的永恒课题。

  只要是人,就注定了孤独。

  独自一人时,孤独;成群结队时,孤独。

  不是说你有了很多朋友,有了亲密深入的关系,经常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于是你就不再感到孤独了。

  孤独,既不由你朋友的数量和关系的质量决定,也不由你是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以及参加的次数多寡决定。

  因为,在最根源处,孤独是由人的存在状态所决定的。

  在小的时候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当我难受的时候,身边其他人好像没什么感觉?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我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伤心?

  后来我知道了,这种状态就叫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每个人的存在状态,而且第一人称只能被自己经验到。别人无法经验到我们的第一人称,我们也无法经验到别人的第一人称。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是由于每个人都在以第一人称的状态生活,同时又无法经验到他人的第一人称,所以孤独就成为了人之必然。

  这种必然的孤独,又引发了人生中三个非常具体的孤独,我称之为“人生三大孤独”。

  人际的孤独

  事业的孤独

  死亡的孤独

  02

  人的第一人称存在状态,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必然要面对无人理解的境地。

  任何人都无法直接经验到我们自身身体的感觉,也无法直接经验到我们心里的感觉,更无法直接经验到我们大脑的感觉。

  钱钟书在《围城》里写:“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进来”。

  若是城里的人跟城外的人讲“快跑”,城外的人只觉得“你不懂单身的苦”,而城里的人又觉得“你太年轻,根本不懂婚姻的痛”。

  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父母和孩子之间也经常存在着不理解。

  父母说:“我们那时候都是吃苦吃过来的,等你将来吃苦了,就会知道进入体制内旱涝保收有多好了”,但孩子却觉得“你们根本就不理解我,我才不要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我要去闯一闯,我要去看看这个世界”。

  即便开明的父母支持孩子的选择,也往往出自于尊重,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朋友之间也是如此,有些人,虽在社交软件里有成千上万个好友,手机通讯录也有几百个联系人,但能真正走进内心的却是寥寥无几,甚至没有。

  朋友们偶尔聚会,也常常是他说他的,你说你的,各说各的。

  有时你跟他分享一件你正在经历的事情,说完之后,对方可能回你一句“等下吃什么?”,有时不等你说完,他的注意力就被别的什么东西吸引了过去:“你快看,这个好好玩!”。

  很多时候,就算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也是各看各的手机,只是偶尔交流上一两句无关痛痒的话。

  这,真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孤独。

  虽然我们都只能经验自己的第一人称,但是,在日常中你会发现天冷的时候你我都会感到冷,天热的时候你我都会感到热,虽然我不是以你的第一人称直接经验到你经验的冷与热,但总归你我之间有了共同的感受。

  这就是相通。相通使我们有机会摆脱人际的孤独,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

  虽然我不曾经历过失恋的悲伤,但是我经历过丢失心爱之物的悲伤,虽然经历有差别,但悲伤的情感却是相通的,正是由于这份相通,所以我可能无法理解你的失恋,但我却能理解你的悲伤。

  所以,如果你我有过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那么我们便可以借由这份相通进而达到彼此理解,从而摆脱孤独。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理解别人,那么你就需要丰富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体验,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阅人无数。

  当你丰富了情感,丰富了体验,读了很多书,去了很多地方,见过了很多人,那么你就能更容易的理解别人,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他的灵魂伴侣、灵魂朋友、灵魂导师......

  当然,人际上的事,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只有双向奔赴,彼此向对方靠近,彼此试着去理解对方,才可能最终摆脱孤独,达到彼此理解。而在茫茫人海中如果能遇着这么一个人,无论是伴侣还是朋友,无疑都是幸运的。

  0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在第一层境界中,我尤其关注“独”这个字。我将其解读为,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面对孤独,也必须要学会面对孤独。

  从事伟大事业学问之人,他们的道路往往孤独,只能留待后人理解。

  如果你立志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无论在哪个领域,如果你还没有学会与孤独相处,你就会因为他人的流言蜚语,因为他人的无法理解而轻易放弃你所从事的事业和学问,泯然众人矣。

  扛下这份孤独的人,才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可能。

  因而,孤独是必备条件。

  比起无人理解的人际孤独,独上高楼的事业孤独更加难以理解。

  因为这份理解难以通过与他人的连接实现,只能通过与自身从事的事业学问的连接实现。

  你是否坚定的相信,你所从事的事业和学问是必要的、有巨大价值的?

  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这条孤独的道路本身就足以排解你的孤独。

  这份坚定的相信来自于对本质的洞察和亲身的实践。

  《大学》中讲“止、定、静、安、虑、得”。

  意思是:首先知道所应达到的终极追求,其后才有相应的志向,指向明确坚定,这时,人的意志才能不受侵扰,朝着志向的方向前进,意志坚定,情绪也将不再易被外界干扰(不再处于迷茫、焦虑、停止不前的状态),情绪稳定思虑就能够理性,考虑周全便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采取行动,最终抵达应许之地。

  而终极追求只有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才能得出。

  为什么中国革命最终只能由共产党来完成,而非国民党或其他组织?毛主席在一系列文章中清楚的阐明了这个问题,即便当时共产党的客观力量并不强大,依然可以凭借星星之火,掀起燎原之势。这便是毛主席对形势以及事物本质根本性认识中得到的坚定相信。

  但是,即便伟大如毛主席,在探索当时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也不是一开始就选择社会主义的。在他的一生中信仰过孔孟之道、宋明理学,崇拜过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也受过胡适、托尔斯泰的影响,还信仰过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最终,在实践中找到真主义。

  所以,你如果想成就伟大的事业或学问,就要有自己坚定的相信,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洞察。

  04

  死亡,是每一个人的终极孤独。

  因为每一个人都只能独自面对死亡,没人能够替你死去,也没人能在死亡的路上陪伴左右。

  人生就像一趟单程票的列车,有人在这个站点上车,陪你走了一段路后,在下一站又下车了。

  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下个站点谁会上车,又有谁会下车。最终,也只有你能够驶入自己最终的归宿。

  因为唯有自己独自一人面对死亡,那么每个人最重要、最首要的人生课题就是-与自己的关系。

  在人生里的最后一刻,也许你会意识到,这一生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是陌生、厌恶、嫌弃?还是亲近、喜爱、接纳?

  不要忽视这个唯一能够“陪”你走到生命最后的人,好好爱他,好好照顾他,这是你必须去做的事。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