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我第一次参加高考。
当时,我读的是一个比较末流的高中。
能考上本科,在这个学校就属于优秀的学生了。
高考那天,爸爸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焖面和排骨,转了两趟中巴车,带到了学校。
我依稀记得,在两栋教学楼之间的花坛,一家人吃的那顿饭。
爸爸妈妈是吃完饭就回去的,还是在校门口等到最后一班车,我已经完全没印象。
所有的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期待。期待子女考上好大学,期待她们有一个好前途。
我的爸妈,也不例外。
然而,我从读书以来,就不是一个好学生。
最明显表现就是学习成绩不好。
就像从不偏食一样,我没有讨厌吃的食物,区别只在于喜欢吃和特别喜欢吃。
我的各科成绩,也完全不偏食——都处在及格线的水平。
听说不偏食的人,大都比较温和。
然而,我在高中阶段,不仅不温和,甚至叛逆的厉害。
学习成绩不好、性格叛逆、经常和爸妈对着干,迷迷糊糊、懵懵懂懂。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学生。
每一次的考试排名,对我而言都是一次挫折教育。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内心过于强大。
你的总分不如别人、语文不如别人、数学不如别人、英语不如别人……
每隔一个月,班主任会调整一次座位,第一名先选,然后第二名、第三名……
中等生的优势,就是后排的位置可以随便选。
总之,在学校这个搞学习的环境里,你可能样样不如别人。学习不如优等生,玩乐不如后排学生。
老师会偶尔象征性的鼓励你好好学习,但是也仅限于此。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作为老师,自然对好学生有更多青睐和关注。当然,这再正常不过。毕竟教师只是一份职业,他们也不过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好,也需要按照学校的指标要求,关注升学率。
所以,没有考试翻车,也没有超常发挥,我考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
我当时的高考成绩,三本线都没过。
然后,我就去复读了。
这些年我才意识到,除了少数表现明显的天赋型学生(明显优于普通学生的学习能力、记忆力),与优等生相比,所谓的中等生、差生,并不是智力有多大差异,大多是学习方法不得其所,成长环境缺乏有效支持。
如今,15年过去了。
这15年,没有所谓一瞬间,也没有不经意,不管痛苦或是快乐,时间都匆匆如流水。
想起过去,总有种不真实感。
虽然发生在自己身上,却感觉如此难以靠近。
也许,当时的我有诸多复杂情感:不甘、紧张、期待、压力、焦虑,等等。
可如今,15年竟然这么快过去了。
如今的我,33岁,仍然混的一般。
在魔都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不是职场精英、企业高管,更没有让人羡慕的高工资。
…………
这几天,又是高考。
如果你有机会考上好的大学,我愿由衷为你祝福,祝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如果你只能上一个普通大学,甚至没有机会上大学,这其实也没关系。
我们的人生道路还很长。
不能成为人们定义的“精英”,并不是人生的失败。
你只管好好生活,其它的交给时间,“命运”它自有安排。
在亲子关系,子女教育,中学生学习状态调整等方面,有困惑的亲们,可以关注博雅心理抖音号,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上一篇: 千篇一律的美女还是各有千秋的自己?服美役有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