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瘾”吗?
可能是对吃东西上瘾,忍不住往嘴里塞零食,在咀嚼中获得安慰。
还有划短视频上瘾,大拇指控制不住上下翻飞,眼睛在屏幕的映射下发出渴望的光芒。
或者对酒精上瘾的,每天不喝一杯,就像蚂蚁钻心一样痒痒。
每一种“瘾”都像一针麻醉剂,将我们从生活的沼泽里暂时拽出,获得短暂的满足。
恋爱瘾,则是其中最令人眩晕、沉醉的一种。
在一次次无缝衔接中热烈燃烧,在速朽的激情后又空虚寂寥......
今天,我们想和你聊聊“恋爱成瘾”这回事。
01
恋爱瘾
让人心碎又着迷
前段时间朋友小贾又分手了,是她12个月以来分的第8个男朋友。
小贾谈的都是“月抛恋爱”,从官宣到分手,上头到寡然,往往只要2个月。
和她成为朋友的两年,我先后见过她的5任男友。
小贾将她全部的功夫,都压在了“恋爱”这件事上。
“如果说恋爱可以被称作兴趣,那我绝对是恋爱‘发烧友’。”
我曾亲眼见证,她过山车般的恋爱心路历程:
约会前一天,翻箱倒柜挑选“战袍”,像对待过年一样做头发、染指甲。
预习对方喜欢的电影、喜欢看的书,在手机备忘录里列下“可以聊的10个话题”。
和大多数热恋期的女孩一样,小贾为约会铆足了劲儿。
“没有恋爱的人生就太无趣了;
只有在期待见面、相处时,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
这种“狂热”状态持续时间很短,大概1个月后,小贾就会进入“贤者时期”。
靠激情燃烧起来的“爱”慢慢褪色,双方逐渐下头。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陷入“暧昧-热恋-下头-分手”的轮回。
我们会问小贾,这样短频快的恋爱,真的会让她满足吗?
小贾说:
“上头的瞬间是满足的,很快就会感觉空虚;
我无法忍受那种空虚感,就需要赶紧进入下一段关系。”
很多时候,一次次陷入关系,不是有多爱对方,而是对“恋爱”这件事本身的迷恋。
就像酒瘾者喝酒,不是爱酒本身,不去品味酒的醇美,只是贪恋醉熏熏的感受。
像小贾这样的“成瘾者”,内心仿佛有一个窟窿,需要不停地用新鲜的爱来填满。
小贾的状态,被称为“恋爱成瘾”(love addiction)。
是指人长期偏执地、强迫地追逐爱情,并从中获得价值感和安全感。
比起恋爱对象,他们更注重恋爱本身。
仿佛空中抛来一个剧本,演对手戏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赶紧演完,酣畅淋漓,然后立马奔赴下一场。
恋爱成瘾主要有以下的三点特征:
接受不了空窗期,很难独处,喜欢无缝衔接
对方是谁不重要,能带来恋爱的“微醺”感就行。
恋爱换人速度快,忍受不了激情褪去的平淡
在他们这里,恋爱的目的,不是发展一段长久的关系。
而是满足内心的“瘾”,抚平一时的欲望。
02
为何会
对恋爱上瘾?
我有个习惯,一遇到压力事件就喜欢刷淘宝。
压力越大,打开淘宝的次数就越频繁。
眉头紧锁、眼睛冒出贪婪的光,不停往下刷,寻觅一切便宜且无用的小物件。
越焦虑,“待收货”的包裹就越多。
快感,会在“下单”和“收货”的两个时刻到达顶峰。
我通过“买”这个动作获得满足,买来的东西是啥,其实根本不重要。
“恋爱瘾”和“购物瘾”一样,都是对现实压力事件的逃避,通过刺激多巴胺,获得暂时的愉悦。
研究者们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成瘾”实验。
将两组老鼠,分别安置在舒适、逼仄两种环境里。
两边都放置有点霉味的自来水、有麻醉剂的甜味水。
结果发现,逼仄环境的老鼠更爱喝麻醉甜水。
科学家们得出结论:
身处舒适环境中,我们对成瘾物质的依赖会降低;
“瘾”是对压力的反应,压力会增强对多巴胺的渴望。
而多巴胺带来的是对“欲”、“渴望”的满足,这是大脑的奖赏机制。
可以缓解暂时的疼痛,却无法让人获得长久的、平和的幸福。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陷入“对爱上瘾”呢?
咨询师崔庆龙说:
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发展出很多精神需求;
一旦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变成其他形式的放纵。
而“恋爱瘾”,是深层次依恋、安全感得不到满足的后果。
记得《老友记》中的菲比,原生家庭非常悲惨。
幼年被生父抛弃,继父锒铛入狱,不久后母亲自杀。
她14岁便流浪街头,与流浪汉和抢劫犯为伍。
幼年时期没有建立过稳定、良好的依恋关系,成年后,在关系中与人互动的方式也会有所影响。
菲比在恋爱中异常“洒脱”,男友总是一个接一个,不停心动,又不停抽身。
只享受乐趣,不幻想结果,快30岁依然没有过爱情长跑。
不断地寻求浪漫之爱,也许是对真正的深度关系的回避。
不相信有长久稳定的关系,所以用短期关系麻痹自己。
不过幸运的是,最终菲比遇到了那个可以给她安全感的人——麦克。
菲比很犹豫要不要与麦克进入稳定关系,向他坦言:
“我从未有过爱情长跑,从未同居过;
我的爱情都不长久,如果你感到介意,你可以离开。”
结果麦克并未回避,反而吻了她。
回应道:“You are wonderful weird.”
即使你很古怪,但因为我爱你,你的古怪都显得那么完美。
被坚定选择,大概就是,就算知道你的脆弱,还是乐意伴你左右。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渡性客体”的概念。
孩子在初步离开母亲时,需要寻找第二个依恋对象,来完成“过渡”。
可能是一块毛毯,一个洋娃娃,当感到脆弱时,孩子就会抱一抱它、碰一碰它,以得到安抚。
没有被好好爱过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这种过渡性客体——
只要需要,Ta就在那里,对你敞开怀抱。
恋爱上瘾者们,用追逐-逃跑、上头-下头的游戏,躲避更深层的依恋需求。
我们常说,“关系中受的伤害,也需要在关系中疗愈”。
恋爱瘾者们,也许需要沉浸入一段深入的关系里,抚平过去的“依恋创伤”。
不一定是爱情,友谊、宠物、亲情,都是爱的来源。
03
成熟的爱
里才有真正的亲密
我问小贾,上一次单身超过半年是什么时候。
小贾愣了愣,眼睛向上看,仿佛那是上世纪的事了。
恋爱中,可能会经历无休止的争吵、推拉猜忌之苦。
但这些加在一起,都比不上单身带来的煎熬。
小贾说,单身时候的自己,好像是不完整的。
坐立难安、吃不下饭,和一个工作狂突然失业了差不多。
恋爱成瘾者们,习惯将短暂的恋爱作为“避难所”,用来回避真切的痛苦、脆弱。
心理学家Curtis将爱情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
在成熟的爱情中,我们将更多精力放在彼此成长上,相互关照、尊重,发自内心希望对方成为更好的个体。
这样的关系中,更多的是平和、温暖。
而不成熟的爱情,则有更多权利角逐、占有欲、过度的依赖,这种爱是成瘾且不受控的。
可能给你带来更多“恋爱的感觉”,却是盲目的、不受控制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依恋与安全,是偶尔激烈,通常平和。
是两只愿意袒露肚皮的老虎,收起尖牙利爪,和对方相拥而眠。
这种爱情坦诚而清醒,深入而稳定,却不会让人上瘾。
如何走向真正的亲密呢?
下次再进入一段关系,试着问问自己:
我对ta有好奇吗?
如果ta什么都不做,就是呆在那里,我还会喜欢ta吗?
ta在关系中的期待是什么?
一段健康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爱的都是具体的人。
另一方面,即使感情结束了,也要允许自己沉浸式痛苦一会儿。
每一次失恋后,人的大脑活动状态都和戒毒反应类似。
脑海中不断重复与对方的甜蜜画面:
一起散步的街道、夜晚的超市、相互依偎的沙发......
这是因为,在恋爱过程中,两人十分亲密,恋人被视作“自我”的一部分;
分手后,这部分“自我”坍塌,就像拼图上多了一块缺口。
研究表明,一次完整的分手,会经历否认、悲悸、哀悼(接受)、放下四个阶段。
整个时间周期,大概在两个月。
我们都幻想拥有一颗铁打的心脏,失恋后痛哭一场,忘却过往。
但事实是,失去之后的恢复,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你得花上一段时间,接受现状,并重新建立生活的新秩序。
当曲终人散,悲从中来的时候,试着和那种情绪呆一会儿。
可以寻求身边的安全的关系,比如朋友、亲人,向对方倾诉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真实地面对失落、表达哀伤,本身就是很疗愈的过程。
穿过欲望的迷雾,才有可能拥抱真正的亲密。
当然,不用为你的“瘾”而自责难过。
相反,需要感谢你的“瘾”,因为它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护了你。
上一篇: 习惯性反问,到底有多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