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逐年下降,离婚率不断攀升,老一辈感叹:如今的年轻人不仅不愿生养孩子,甚至连结婚和恋爱的热情都荡然无存。
有些人宁愿独自生活,与猫狗为伴,也不愿踏入婚姻的殿堂;有些人更愿在直播间欣赏帅哥美女主播,慷慨打赏,却对真实的恋爱关系避而远之;有些人选择长期同居,享受关系的自由流动,却对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心存疑虑。
那么,年轻人真的不再相信爱情,不再需要亲密关系了吗?
答案显然并非如此。只需观察社交媒体上的现象,便不难发现:
小红书上众多人寻找着各种“搭子”、玩伴,寻求陪伴与共鸣;
直播间里,粉丝们纷纷给主播打赏礼物,表达喜爱与支持;
深夜时分,许多人默默拨打倾听平台的热线,渴望心灵的交流;
听歌时,无数人在歌词中找到了共鸣,留下了心中的感言;
凌晨一点,微信群聊依旧活跃,分享着生活的点滴……
这些都证明了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渴望从未减弱。
如果说过去人们结婚生子是某种不得已,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自主决定的生活方式。
70后的人生似乎没有太多选择,二三十岁便必须结婚生子,遵循着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婚姻观念。若是不合群,便会受到周围人的非议,甚至连家人都难以接纳。
然而,如今的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父辈的婚姻比现代的婚姻更持久幸福?
经典回答:少装,要是父辈的婚姻真那么幸福,现在怎么会多出这么多不想结婚的后代?
真实情况是,虽然那个年代的离婚率较低,但妇女的自杀率却异常高,且鲜有人关注与统计。
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原因有三:
首先,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得单身生活成为可能。过去你单身,单位分不了房子,你去哪住啊?就这一条就把人难为死了。更不要说被陪伴的需要、亲密的需要、性的需要,一个人不结婚根本无从谈起。
其次,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更加审慎地思考自己的爱情观、婚姻观和育儿观,寻求真正的自我价值和自由幸福。结婚前先问问自己:我是谁?我需要什么样的伴侣?结婚生子对我的事业、我的人生、对我和伴侣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影响?我/我们真的愿意/能够承担起结婚/生子的考验吗?
最后,价值观的多元化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只要我不伤害别人,我跟谁在一起,结不结婚,生不生子,跟别人有啥关系呢?七大姑八大姨你们再来催婚催生,我过年就不回家了,大不了咱们“断亲”。
年轻人并非不再相信爱情,而是对爱情和婚姻持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他们更加注重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彼此的共同成长,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婚姻的形式和传统的价值观。
爱情是什么?离开了具体的行为,离开了具体的体验,爱情就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婚姻是什么?离开了物质基础,离开了彼此的合作,婚姻就是一种关系绑架。
放下对于缔结婚姻和繁衍后代的执念,也许一个人会活得更自由。
人生漫长,92岁的欧文·亚隆不是刚刚再婚了吗?
结不结婚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放弃对于亲密关系的希望;
生不生孩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养育好自己的“内在小孩”。
上一篇: 治好精神内耗,这两个方法就够了